四川汶川地震震害考察报告(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25个省市有明显震感,其中北京地区震级为里氏3.9级;本次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
根据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安排,建筑分院于2008年5月29日至6月2日前往四川进行地震震害调研工作,期间到达了成都、都江堰、德阳、绵竹、广汉、什邡、彭州市,以及白鹿镇、蓥华镇、红白镇等山区地震点,现场考察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以及地质破坏对建筑物的影响。因时间和考察路线限制,以下调查说明仅针对上述地区情况。
1 本次地震特点及地质成因
本次地震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县,北纬 30.969,东经103.186,位于成都西北西方向90公里,绵阳西南西方向145公里处。震级:8.0 震源深度:10.0公里(属浅层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调查局公布的信息,对本次地震有以下三个初步判断:
1.1 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1.2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 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1.3 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图1.1:汶川地震区域地形图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发件人 四川地震灾害调查报告 |
图1.2:我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图
本次汶川地震震中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发生在著名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从区域上说,四川地块岩石圈根极其稳定(深约200千米),自晚侏罗纪(一亿六千万年)以来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犹如“地轴”和磐石,坚强地抵抗着青 藏高原的向东挤压,迫使向东流动的地壳物质沿高原东缘推积,并向四川地块超覆,形成宽大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带(东经105-110°),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龙门山断裂带是这个带中最东缘的逆冲断层带。
发件人 四川地震灾害调查报告 |
图1.3:龙门山断裂带平面图
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三条断裂带组成:从西向东分别为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灌县为都江堰旧称),这三条断裂在地质新生代以来的活动特征均表现出由南西向北东斜向逆冲,并伴随右旋滑动分量。根据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推断,汶川强震的发震构造是因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也称北川-映秀断裂,该断裂在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逆冲运动,属于逆冲型地震,与台湾1999年集集7.3级强震的类型一致。地震破裂滑动面向西倾,倾角约60°。根据主震和余震分布情况,初步推断这次大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破裂方向主体受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控制。
发件人 四川地震灾害调查报告 |
图1.4:龙门山断裂带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