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珂: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 一个普通结构工程师的建筑结构设计博客

地下单层无梁楼盖结构设计探讨(三)

5    模型计算弯矩对比分析

      根据力矩分配法,得到四个模型的内力分布情况,见图5。由图可见:1)侧向土压力存在,对端跨板带弯矩有平衡作用,减少弯矩峰值;2)边墙参考经验系数法提供的MC=0.40M0[1]计算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内墙按照MC=0.25M0[1]计算结果又偏于安全;3)对称模型第一跨弯矩峰值比基础为刚性模型要大,而内跨弯矩值要小;4)加强边支座刚度,可以有效减少第一跨跨中弯矩,其对内跨影响很小;5)外墙随计算模型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力分布情况,与普通挡土外墙受力情况有差异。
各模型同一截面处弯矩值对比分析见表1~4。表1中模型四的外墙端支座没有柱帽和框架柱设置,因此没有“支座削峰处弯矩”,支座削峰位置为框架柱、平托板形成的刚域边缘,计算取沿柱边向板45度扩散角与无梁楼板中线相交位置,不是平托板边缘处,具体位置距离柱中心距离=(0.5X柱宽+平托板厚+0.5X楼板厚)=0.35+0.4+0.25=1.0米。
各模型同截面处弯矩值对比         1


   
       
                       
             位置
计算模型
外墙端支座
第一跨跨中
第一内支座
第二跨跨中
中间支座
模型一
截面弯矩值
4311
1881
6123
1524
5321
支座削峰处弯矩
2302
3814
3207
模型二
截面弯矩值
4060
1964
6243
1509
5277
支座削峰处弯矩
2082
3903
3173
模型三
截面弯矩值
2873
2375
6608
1388
4847
支座削峰处弯矩
1023
4303
2834
模型四
截面弯矩值
1971
2827
6605
1388
4849
支座削峰处弯矩
4301
2835


 从表2可以看出,经验系数法总弯矩值与各模型削峰后跨间总弯矩计算值基本契合,削峰后跨间总弯矩值=0.5X(左、右支座削峰处弯矩值之和)+跨中弯矩值。模型四第一跨总弯矩值较大是因为边支座未设框架柱和柱帽,已经与经验系数法计算假定不符。
计算模型削峰后跨间总弯矩值对比 2


   
       
                       
           位置
计算模型
第一跨
第二跨
模型一
4939
5035
模型二
4956
5047
模型三
5038
4957
模型四
5963
4956
经验系数法
4939
4939


 从表3可以看出,基础为刚性时截面第一跨弯矩与经验系数法基本契合,但第二跨差距较大,考虑经验系数法“允许将柱上板带负弯矩的10%分配给跨中板带” [1]计算原则,调整后的弯矩与力学计算相符合。上下对称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变异较大,特别是第一跨正负弯矩均相差甚远,直接采用经验系数是不安全的。
柱上板带截面弯矩值对比(按67%分配截面弯矩值)表3


   
       
                       
         位置
计算模型
外墙端支座
第一跨跨中
第一内支座
第二跨跨中
中间支座
模型一
1542
1260
2555
1021
2149
模型二
1395
1316
2615
1011
2126
模型三
685
1591
2883
930
1899
模型四
1321
1894
2882
930
1899
经验系数法
1630
1284
2470
889
2470


      从表4可以看出,各模型外墙端支座和第一内支座弯矩值也高于经验系数法。
跨中板带截面弯矩值对比(按33%分配截面弯矩值)4


   
       
                       
         位置
计算模型
外墙端支座
第一跨跨中
第一内支座
第二跨跨中
中间支座
模型一
760
621
1259
503
1058
模型二
687
648
1288
498
1047
模型三
338
784
1420
458
935
模型四
650
933
1419
458
936
经验系数法
198
1087
840
741
840


本文下载:

2010-徐珂论文-地下无梁楼盖结构设计总结.pdf

Tags: 结构 讨论

发布: 徐珂建筑结构设计 分类: 发表结构论文 评论: 2 浏览: 609
留言列表
stone
stone 这些听起来还不是很懂,但是好 羡慕!
结构工程师是个很棒的职业,我要努力了,向你学习!
colt
colt th就是好啊,讲座的都是th老师,又是业界大牛。

猜一下,1、2是方,3是钱,4是叶,5、6是蔡,7是聂?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