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使用-有些问题我曾经也困惑过(四)
我现在还没有接触过有限元软件,想问一下在PKPM中我们这都是建模,荷载,不出现红的--施工图了!对于结果的判断,对一般的多层结构而言,感觉位移比、刚度比、刚重比等等的基本上都是会满足的,那我们对PKPM结果的判断是不是就只是看看配筋率是否合适就OK了呢?还有对于施工图我们这都是直接生成后就发出去了,不做调整的,问了几个人,调整也就是将一些看起来很不合适的粗钢筋配小点,多配点!我就想问下PKPM的结果我们到底该怎么来看呢?还有对于哪种工况控制在哪能看的到呢?查了资料没找到:(~
到底PKPM应该还学点什么呢,就是也不想只是哪种“熟练掌握”的感觉?还有,我也一直想学习下有限元,对于入门学习有什么方法,选用什么软件来学习有没有什么建议,谢谢!
我毕业的时候,结构软件很少,各大设计院都是几个人在搞这个东西,PKPM好像只有PK前半部,当时用的时候觉得真好,按照说明填一下数据文件(那时候还是填数据的,不是现在交互输入的),计算机就哗哗地出图了,这可比我自己算可简单多了!等施工的时候出了问题,那时候只能一榀榀地框架图,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框架是分开出的,两个方向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框架柱的配筋在纵横方向就有两种配筋方案,施工单位问该怎样施工,顿时傻眼了!
后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做一个组合梁的设计,一根一根梁的计算实在是太麻烦,不就是来回地计算一些具有相同处理方式的构件吗?自己用BASIC编了一个小程序计算组合梁的各个应力结果,交作业的时候被别人问了半天,说没有计算过程只能看结果,结论是要用手算才可以,于是自己加了一晚上的班,把程序改了一下,在屏幕上打出中间的东西(那时候的打印功能不太友好,远不如现在这样方便),然后用手抄了一遍,交了作业!
后来曾经销售过一段STAAD软件,接触过一些用户,从那时候就开始思考究竟如何用软件?有的用户上来很直接,最好输进去几个数据,东西就出来了,这些用户看起来也是结构设计人员,我当时就在想如果真这么简单,还要我们结构设计人员干什么?
我对结构软件的看法是,软件应该是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个工具,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不允许设计人员花很长时间纯粹用手工来计算,那么就用结构软件来计算吧!但是要明白这里的核心问题并没有改变,那就是结构师对计算方法及控制点的掌握没有改变,结构师使用结构软件只是减少繁杂的计算过程及时间,而不是减少对结构计算本身和计算目的关注。而且计算速度的提高,给结构师提供了更多解决疑难问题的验证途径,否则我们花十年时间都不可能在计算上选择一个优秀的高层结构方案(这与结构方案选择不冲突,好的结构方案同样需要好的结构计算结果)。
至于说应该学点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讲,如果能有效将规范要求和计算结果结合起来就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读懂这些数据并应用于合理解释规要求真的是很重要,比如提到的配筋率问题,我们上次审图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问题,PKPM计算是很正常的,因为它刚好小于规范配筋要求,但是实际配筋要大一些的,就超过了规范要求,那么你觉得是不是个问题哪?这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法是不一样的,这个例子可能举得不太恰当,但是作为结构师如果始终能将这些结合问题放在脑海里,就会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成果,向更完美的设计迈进!
上次有位朋友提到是否应该在框架结构的正负零处设置一层结构计算的框架梁,我做了个简单回答,因为我们现在做的设计都这样处理,觉得很常见,但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审图问题学习班,老师还专门讲了这个问题,听了以后感觉这类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设有设的好处,不设有不设的好处,关键是看结构师是否能在采用相关方法时采取了相应的结构处理方法,而这些东西就不是软件能解决的,这个时候就看一个结构师的水平了。
我个人观点,能够自我学习有限元软件,至少对结构师的三大力学能有很好的提升,任何一个计算结果都需要你去思考一下是为什么,而PKPM过于集成化、傻瓜化了,实在不利于结构师思考。当你习惯了有限元这种软件时候,也就是什么东西都要你去参与的时候,哪种工况控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至于学那种有限元软件并不重要,有限元软件从大的角度出发是相通的,只是操作上有区别而已,如果细节有限元倾向于研究,最好是ANSYS了;用于工程设计的,牛的是SAP,还有MIDAS比较常见,另外国产STRAT的500节点版用于学习也不错,我的首页上有链接。